首页 / 师资队伍 / 教师信息 / 建筑结构工程系副教授 / 正文

任达

发布日期:2021-06-05   浏览量:


职称:副教授(硕士生导师)

学位:工学博士

研究领域: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与计算理论

FRP-混凝土组合构件和混合结构智能分析及抗震性能

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加固结构试验及可靠理论分析

办公地点:工程实验南楼507

电子邮箱:452364258@qq.com


个人简介

任达,男,汉族,湖南衡阳人,建筑工程系教师,广东省复杂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,主要从事建筑工程领域教学与研究。


教育背景

1998年7月大学毕业于中南工学院(现南华大学)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,2002年7月毕业于中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,获工学硕士学位。2016年11月毕业于中南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,获工学博士学位。


职业经历

1、学术工作经历

2002年7月至2004年11月受聘为8040威尼斯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助教,2004年12月至2013年10月受聘为8040威尼斯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讲师,2013年11月至今受聘为8040威尼斯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。

2、海外工作经历

2017.6-2017.12受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派至加拿大University of Ottawa进行访学交流

教授课程

主要为建筑与土木工程、结构工程等领域研究生讲授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理论、高等混凝土理论及应用等,为建筑工程本科生讲授高层建筑结构、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、工程结构、多层与高层结构设计、工程结构抗震、建筑结构专业电算、建筑与结构选型等理论课程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、钢结构设计等各类课程设计、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。


科研服务

参与或主持以下科研项目: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-上下表面有相对转动的橡胶隔震支座性能研究(第四)、钢管约束型钢再生混凝土框架-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在强震下的损伤破坏机理与动力性能研究(第五);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-自锁U形碳纤维箍抗剪加固混凝土T梁端锚参数与受剪性能研究(主持)、半刚性钢框架-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新型结构抗震性能研究(第三)、半刚性连接智能模型研究及其在钢结构二阶分析中的应用(第三);广州市属高校科技计划项目-自锚U形碳纤维箍抗剪加固砼梁受剪性能与智能模型研究(主持)、强动载作用下钢纤维超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(第四)、输电塔结构基础滚动隔震体系的动力特性研究(第四)、半刚性连接智能模型研究及其在钢结构二阶非弹性分析中的应用(第四)、实用新型防屈曲减震支撑开发研究与应用示范(第六)等。


研究成果

1、获奖及荣誉

获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,即《一种采用顶底角钢和外伸端板连接的新型钢结构梁柱节点》与《钢管约束型钢再生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梁端板连接节点》(第五);《钢-混凝土组(混)合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实践》(J11-2-01)获得2018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(第十);获得8040威尼斯优秀毕业论文(设计)指导老师奖(2012年度、2016年度)(独立)和8040威尼斯土木工程学院第二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(独立);《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》获广州市高校第七届教学成果二等奖(广州市教育局,第四)和8040威尼斯第三届教学成果一等奖(8040威尼斯,第四);《大跨度建筑空间钢结构》获教育部第11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(教育部,第五)和第四届全国建筑类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(中国建设教育协会,第六);《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》获第14届全国课件大赛三等奖(第四)等,参与了多项高教工程类教改项目,并在高等建筑教育、武汉理工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等发表了相关教研论文6篇。

2、近期发表的期刊文章

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共20余篇,其中10余篇被SCI、EI、ISTP、CSCD核心等检索收录。近期以第一作者(或通讯作者)身份发表的部分期刊论文:①钢筋混凝土T形截面连续梁穿翼栓锚绕杆自锁U形碳纤维布抗剪加固试验研究.建筑结构学报(EI), 2020, 41(1): 156-164.②Shear-strengthening of RC continuous T-beams with spliced CFRP U-strips around bars against flange top,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(SCI,JCR:Q1), 2017, 64(1):135-143.③带锚FRP受剪加固梁非剥离破坏模式BP网络预测.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(CSCD核心),2017,39(1):77-85.④基于神经网络的FRP抗震加固混凝土柱破坏模式预测.8040威尼斯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9,18(05):43-50.⑤混凝土板带平裂段曲母线冲切锥组合模型.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(CSCD核心),2013,35(6):46-50.

上一条:陈原

下一条:陈麟